京剧文化中的四大须生是指京剧老表演艺术家。在京剧前后的四大须生中,有马连良的名字,所以京剧前后有七名须生。他们都是著名的京剧演员,所以本期的京剧文化重点介绍了京剧后四大须生。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京剧老演员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创立了独特的艺术流派,被称为四大须生。20世纪
20世纪30年代末,高庆奎因嗓疾逐渐退出舞台。谭富英的崛起取代了高庆奎。余叔岩和燕菊鹏于20世纪40年代相继去世。杨宝森和奚晓伯享有盛誉,在专业和票友中影响很大。四大须生的提法立即改变,马、谭、杨、奚的称号在民间广受欢迎。即: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晓伯。为区别于余、言、高、马四大须生,誉为后四大须生。
前后四大须生马连良经久不衰
马连良(1901-1966),字温如,北京人,回族。小时候在喜连成(后来改名为富连成)学习基本功。9岁登台。1922年,他与荀慧生合演《莲花灯》和《钓鱼杀家》。1927年,他组建了自己的春福社(后来改名为扶风社),解放后回国,声音柔和,魅力饱满。
马连良的歌声委婉自由,朗读清晰,充满音乐感和节奏感。马连良的声音甜美醇厚,善于利用鼻腔共鸣,晚年发展成为精力充沛、醇厚的方面。对气口、音量甚至音色都有较高的控制能力,唱歌平静舒展。唱歌新颖细腻,流畅华丽,大成套唱歌饱满,小唱歌或分散的唱歌句子也仔细打磨,越来越精彩,从不匆忙。
马连良初学武生后,改老生。在师法众多前辈艺人的基础上,他收集了所有家庭的长处,但他从不停留在复制具体演唱技巧的水平上,使每一个字、每一个动作展现出自己鲜明的特色和独特性,创造了清新、柔软、潇洒、优雅的马派。
虽然他比余、高、言晚生十年,但他长期以来一直红,跻身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之列,历史悠久。他主持或参与了许多戏剧的整理、改编和移植,成功塑造了诸葛亮、乔玄、程颖等艺术形象。晚年,他还参加了现代戏剧的排练和表演。不幸的是,他在1966年被迫死亡。
代表剧有《甘露寺》《借东风》《十老安刘》《清官册》《九更天》《四进士》《梅龙镇》等。
弟子和传人有言少朋、周晓天、王和霖、梁益鸣、迟金声、张学津、冯志孝等。
谭富英,后四大须生
谭富英(1906-1977)出生于京剧家庭,从小就受到祖父的艺术影响。年轻时,他拜京剧大师肖长华为老师,扮演老学生。上课后,他拜京剧大师余叔岩为老师。他在唱歌和武术方面有坚实的基础,尤其擅长依靠技巧。唱歌继承了谭(新培)学校和余(叔岩)学校的风格,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生动、简单、慷慨,被称为新谭学校。
谭富英的声音清澈甜脆,唱腔爽朗,朴实无华,不花巧,注重气势,气冲,口力充沛,听起来明舒展,一泻无余。吐字行腔不过分雕琢,不追求花哨,用气充实,行腔一气呵成,听起来情绪饱满,快乐淋漓。不雕琢表演,朴实中见,善于扮演诚实诚实的书生和重臣。因谭小时候学过武术,所以武功和身体动作都很灵巧利索。
代表剧有《失》·空·(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苏)《战太平》《定军山》《桑园寄子》《怪报》《打鼓骂曹》《洪羊洞》《搜孤救孤》《四郎探母》《桑园会》《珠帘寨》《打棍出箱》《御碑亭》《群英会》等。
有高宝贤、殷宝忠、孙岳、谭元寿、李崇善等。
杨宝森,后四大须生
杨宝森(1909-1958)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和叔叔都是著名的京剧花旦,父亲扮演武生。小时候练毯子功,后来练武生。10岁登台演戏,16岁倒嗓后,专心研究余叔岩的表演艺术。他的声音宽厚而高昂,根据这一特点进行了改变。他的歌手醇厚典雅,韵味简约浓郁,做工稳健老练,被称为杨派。1949年后,杨宝森担任天津京剧团团长。老生杨派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其主要成就在于其独特的歌唱风格和歌唱风格。这是杨宝森从谭(新培)腔、余(叔岩)腔中充分培养优势、规避弱点的艺术创作的结果。
杨宝森的唱腔和唱法纯粹以魅力取胜。他的声音宽大而低沉,音色不够明亮,音域不广,不适合起伏。行腔抑扬婉转,卓然成派。激情高亢的歌声,他从余叔岩那里学习,但他避开了余派的立音和脑后的歌声,取而代之的是自己的高音和颤音,并利用喉咙、胸部等较低部位的共鸣,使声音深沉浑厚。他的行腔和吐字力求稳定而充满活力,不浮不浮,如写字笔。[2]
代表剧有《碰碑》、《清官册》、《伍子胥》、《失空斩》、《春秋鼎盛时期》、《打鼓骂曹》、《断臂说书》、《珠帘寨》、《定军山》、《阳平关》、《朱痕记》、《搜孤救孤》、《四郎探母》等。
有程正泰、马长礼、王正华、李明盛、梁庆云、朱云鹏、于魁智、杨乃彭、张克等。
奚晓伯,后四大须生
奚晓伯(1910-1977)从小就喜欢京剧,年轻人经常出入北京票房,学谭派,唱老生。曾经受到京剧老生言菊朋的赏识,即拜言菊朋为师,年轻时为京剧票友,后来致力于学习谭派的演唱艺术,得到言菊朋教《打鼓骂曹》等戏。21岁正式登台演出,后来到上海为梅兰芳配戏,回京后与张君秋等同台演出。虽然他没有受过严格的训练,但经过努力的自学,认真的实践,学习长处,整合,终于成名了。奚晓伯曾任北京京剧四团团长,1957年任石家庄京剧团副团长。
习晓波讲究唱法的韵味。吐字是浑浊的,行腔是新而不俗的,戏路是大而不伏的,作风是劲而不火的,集百家大成于一体。习派的风格以唱为重点。他用一生的努力积累了一套完整的唱规则,如以字定腔、以情行腔、错骨不离骨、唱胡琴、让胡琴等。
代表剧有《范进中举》《哭灵牌》《白帝城》《二堂舍子》·空·斩、调寇、李陵碑、十道本、四郎探母等,尤其是《乌龙院》。
欧阳中石、张建国、张军强、赵建忠、李伯培、杨志刚、赵淑华等。
河南豫剧有哪些名段,豫剧有哪些代表作?
包青天美案故事,豫剧美案选段
北京历史文化知识
满族人口多少,满族分布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