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皮影戏的老腔起源于明末清初,其声腔直高亢,气势磅礴。历史文化价值突出,代代相传。华阴老腔这两类分别是什么腔?不清楚的朋友们赶紧和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阿宫腔:
也叫北路秦腔。因为唱腔有翻低的艺术特点,也叫遏宫腔。流行于礼泉、富平、兴平、咸阳、泾阳、三原、乾县、高陵、耀县、铜川、临潼等地。
阿宫腔原为皮影表演,1960年搬上大舞台,对常腔、表演、音乐伴奏、舞台艺术进行了较大改革,但仍保持了原有的艺术特色。据老艺人段天焕回忆,清嘉庆、道光年间,阿宫腔已由礼泉传播至渭北,演出有《范菊相秦》、《玉瓶赠金》、《祥林镜》、《四贤册》等。与原秦腔唱调相比,具有三放不如一遏的艺术效果,因此被命名为遏工小调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皮影班社和名艺人层出不穷,主要表演《滚龙床》、《红拆书》、《铁冠图》、《孤独》、《清河桥》等。
阿宫腔的特点是优雅婉转,钢劲有力,缠绵激昂,拖腔带有唉咽的声音,并以假嗓翻唱。
阿宫腔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已挖掘整理出600多部传统剧。歌词简单,生活气息浓厚。以历史为基础的剧目大多是揭露封建统治者昏庸腐败、放荡无耻、残忍凶猛、批评卖国求荣、表彰民族气节的戏剧,如《七箭书》、《重耳走国》等;以民间故事为基础的剧目大多是反映伦理道德、男女爱情、批评忘恩负义、赞美诚实正直的清官戏。如《西厢记》、《金鳞记》、《王魁负义》、《女巡按》等。;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剧目大多是讽刺喜剧,攻击恶势力和坏女人,如《三婆顶嘴》、《屎牛招亲》、《打锅》、《抹牌》等。
阿宫腔角色生、丹、净、丑;表演基本遵循秦腔程式,采用一些独特的表演动作,独特别致。同时,在表演中有崩溃、剑鞘、踢等武术特技。
宫腔属板式变体音乐。声音分为欢音和苦音。欢音表达清晰轻快的情绪,苦因表达悲伤、悲伤、怀念、愤慨。它的唱腔保持了阿宫腔的音调,但净角揉进了眉户的一些曲调;丹角吸收了碗腔的行腔技巧,突出了阿宫细腻、婉转、刚柔并济的特点。唱腔板路有[26]、[慢板]、[2倒板]、[箭板]、[一叠腔】、【三不齐】、单句送等。;常用的曲牌有【一起下雪】、【迁仙客】、【春宴开】、【点江唇】等。伴奏乐器用板胡代替原来的二弦领奏,增加了音响效果;武术场景配有鼓板、牙齿、锣、蟋蟀、大号等。
阿宫腔搬上舞台后,先后培养了碧侠、权立民、傅新考、刘宝琴、李珍珠、赵云侠、周正中、雷天民、彩萍、暴建玲、李玉玲、刘立平、王惠利、康小利、杨小丽、郭民荣、冯碧茹、傅全冬等优秀青年演员。
弦板腔:
陕西咸阳、乾县、礼县、礼泉、兴平、宝鸡、凤翔等地以及甘肃东部地区主要流行弦板腔。据说清代嘉庆十八年(公元1831年)在民间流传。唱腔有慢板、紧板、滚板、气死人板、撇板、二六板等。该剧有500多部,现已整理出350部,武戏比文戏多,除了三国、列国等连台剧外,还有《碧玉簪》等才子佳人剧。
弦板腔作为皮影表演,乐队少而精,文武场面相互兼顾,音乐形式单调。唱腔通常是上下两句重复的,二板更像是紧板的说唱板壳。
同一板式的板头和放板后的长门大多是同一主体曲调的加花变异。句中的小门基本上是吹腔旋律的反复变化和延伸。
弦板腔板有10多种,正板(即慢板)是核心板路。此外,还有紧板、滚白、撇板等。气死人(即阴死板、抬头等。)其实是改变局部唱腔的正板;伤音是紧板第一句加拖腔,基本属于带字挑板的唱法。其余的尖板、二六、三不齐、三合一、七合一等,都是短插入式板式,很少单独使用。
弦板腔的歌词主要是7字和10字,也有6字、8字和9字。除了部分模拟歌唱或衬托节奏外,其音乐伴奏通常只是伴奏句或句尾的过门,就像歌剧的歌唱形式一样。扎板在歌唱中起着主要的作用,所以歌唱清新、优雅、易于理解。
秦腔和京剧有什么区别?秦腔的历史有多长?
粤剧的乐器是什么,粤剧的主乐器是什么?
川剧的形成与特点,川剧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越剧大师:袁雪芬越剧唱段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