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随笔

高甲戏的发展历史及其繁荣历程

让大家一起来看看高甲戏就像列夫(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说:戏剧,作为一种艺术,不是永远存在和固定的东西,而是在晚上的短短几个小时里成长和发生的东西。

高甲戏的发展历史及其繁荣历程

高甲戏的传统剧目及其分类介绍可能感兴趣

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方言区、港澳台地区、东南亚闽南华侨聚居地高甲戏。

高甲戏的前身是宋江戏。据老艺人陈平(1884年~1957年)介绍,听他师傅代代相传:明末清初,闽南沿海农渔村,每逢迎神赛都会庆祝节日,村民们都会打扮成梁山英雄,在村里游行,或在当地做短暂的表演。因此,儿童表演宋江的故事被称为宋江仔。清道光(1821~1850年)之后,由成人扮演的戏班,群众称之为宋江戏。

宋江戏以武打为主,其套数多采用民间狮子(即艺人装扮成武士,手持各种武器,分别与狮子搏斗)。现有舞台上的武打套数保留了冷煎盘、大碰场、凤尾等传统表演。

以南锣、南鼓为乐器的唢呐。宋江戏保留的剧目有《李悝jy大闹忠义堂》、《抢卢俊义》、《胡三娘替嫁》等。南安岭兜村的宋江戏艺人与漳州的竹马戏艺人和一名归侨合办一戏班,班名三合兴。它突破了宋江故事的局限性,表演了半文半武戏,包括《郭子仪拜寿》、《困河东》、《斩黄袍》、《逼宫》等。合兴戏出现后,很受群众欢迎,戏班也增多了。

在合兴戏的发展过程中,宋江戏依然存在。除了戏剧可以互相表演外,基本技能和表演程式也相互吸收。当时有规定,进入合兴戏的艺术家必须能够在合兴课上表演桶内戏(即宋江戏的定型剧)才能在合兴课上表演桶外戏(即合兴戏的幕表末,宋江戏和合兴戏统称为高佳戏。

据说高甲戏的称谓是高甲戏(高和高闽南语音一样),因为表演时搭高台,穿战甲。还有一种说法:当戏班出国演出时,华侨称家乡的戏是高等剧,戏班回来后自称高等剧。还有一种说法是,高甲戏有九个角色,故称九角戏。闽南观众称之为大班和土班。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高甲戏剧发展迅速。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戏班400多个,每年都在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等国演出。各班竞争激烈,涌现出十虎班:前五虎为福庆成、老大福、福胜兴、福金升、金秀春;后五虎为新秀春、大祥春、金成兴、新大福、福联兴。最好称之为龙班,即金莲升,所以有一龙破五虎之说。

20世纪30年代,一些戏班对在农村草台上的流动表演并不满意,他们继续出国,在东南亚各国都有足迹。在此期间,出国的戏班达到了高潮,包括:新连兴(1929-1935年)、三姐班(1929-1938年)、福连芳(1930-1933年)、锡坑班(1934-1937年)、桑林社(1934-1937年)、全和兴(1934-1936年)、协义社(1937年)、福顺兴(1936-1937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些出国的班社在战前陆续回国。

1950年,泉州分阶段集中精力学习高级戏剧艺术家。以泉州高级戏剧团为例,当时在戏剧改革中,从五个民间职业剧团开始――新秀春班――由数十名最佳演员组成。

他们是:董义芳、吴远宋、施纯送、许仰川、柯贤溪、刘再生、林秀来、陈子良、柯贤克、蔡秀英、黄秀郎、林固子、陈玉燕、林贤殿、施义烧、蔡文煌、田鸡、吴尊荣、肖迪频、肖光椅、姜金龙等。

后来,一批具有编剧、导演、作曲、舞蹈等专业水平的新文艺工作者陆续调任。他们是王冬青、吕文军、杨波、张伯萍、陈枚生、王振权、王大比、蔡展龙、佘楷模等。,并与艺术家长期合作。从此,高佳剧从草台艺术转向剧场艺术。

秦腔和京剧有什么区别?秦腔的历史有多长?
粤剧的乐器是什么,粤剧的主乐器是什么?
川剧的形成与特点,川剧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越剧大师:袁雪芬越剧唱段精选


传统剧目及其分类介绍
  • 传统剧目及其分类介绍
  • 传统剧目及其分类介绍|传统剧目及其分类介绍...

    闽南高甲戏剧,闽南高甲戏剧特色
  • 闽南高甲戏剧,闽南高甲戏剧特色
  • 闽南高甲戏剧,闽南高甲戏剧特色|闽南高甲戏剧,闽南高甲戏剧特色...

    来仔旦,高甲戏著名艺人林秀来简介
  • 来仔旦,高甲戏著名艺人林秀来简介
  • 来仔旦,高甲戏著名艺人林秀来简介|来仔旦,高甲戏著名艺人林秀来简介...

    戏曲的灵魂,高甲戏的音乐特征解释
  • 戏曲的灵魂,高甲戏的音乐特征解释
  • 戏曲的灵魂,高甲戏的音乐特征解释|戏曲的灵魂,高甲戏的音乐特征解释...

    柯贤溪是闽南四大名丑之一
  • 柯贤溪是闽南四大名丑之一
  • 柯贤溪是闽南四大名丑之一|柯贤溪是闽南四大名丑之一...

    最具代表性的行为,高甲戏柯派女丑
  • 最具代表性的行为,高甲戏柯派女丑
  • 最具代表性的行为,高甲戏柯派女丑|最具代表性的行为,高甲戏柯派女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