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派是京韵大鼓公认的基本流派,是白云鹏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创造的。白派唱腔非常注重字音的处理,注重声音的协调,声音强度的变化,气口的重量设置,特别擅长唱大段的排比句。虽然有很多句子,但唱歌并不重复。大鼓书介绍京韵大鼓白派创始人白云鹏。
京韵大鼓演员白云鹏。字翼青。河北省霸县人。先人是汉军的蓝旗人。年轻时曾在家乡演唱竹板书,得县名票陈某授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六岁时京献艺。曾向王一魁学说评书《五虎平西》三个月,成绩不好,改向韩某学唱岔曲,再向单弦品牌曲大师学习单弦品牌曲和岔曲。几年后,我第二次来到北京,在各个市场的庙会上做艺,拜木鼓大师史振林为师,艺术大进。
一开始还是擅长唱木鼓的长篇大书。白云鹏30岁,光绪30年(1904年),开始在京津演唱由木鼓演变而来的京韵大鼓,逐渐专唱短篇而弃大书。清宣统三年(1911)秋,京韵鼓大师刘宝泉推荐他代替自己在北京石胡同北口杂耍园四海升平演出,以大轴出场,一举成功。后来在京津等地演出,声誉日益提升。他还在东北、江苏、上海、武汉等地表演。
1919年五四运动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白云鹏以启迪人民智慧为己任,积极演唱反帝反封建意义的文明新词,如《灯下劝夫》、《劝国民》、《提倡国货》,促进民间艺术家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白云鹏的《红楼梦》笑话最有名,很多笑话都是和文人合作翻新孩子的书词。在一位姓费的文人的帮助下,改编自儿童书《露泪缘》中神伤、焚稿两次的黛玉焚稿,是一部流行的代表作,经过半个世纪的传唱。
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再创作,白云鹏逐一演唱了儿童书中关于晴雯的故事。晚年,他还邀请王独民写《祭祀晴雯》。其他文章,如《探索晴雯》,早已成为传世佳作。
白云鹏创作的白派京韵大鼓独具特色。他身材不高,精力充沛。唱歌时,他的声音慷慨而有力,低调而清晰,优雅而别致。他唱歌,唱歌,简单、自然、温柔。他常用稳而有变、平中见奇的唱法来描绘凄凉的风景,表达人物的怨恨和感伤。例如,在《哭黛玉》中,通过十六个我哭你,我叹你个我哭你,我叹你,八个再和你渲染人物的悲伤,感人至深。
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初,这是白派鼓艺术的全盛时期。不仅北方观众喜欢听,而且自中华民国六年(1917年)春白云鹏首次在上海演出以来,南方观众也受到了高度赞扬。当时,上海报刊评论说:白性谦虚,韵亦雅驯,无奔流湍急之声,而有鸣泉铮铮之韵。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他年近古稀,每天早晚两扬,半年间几乎客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云鹏参加了天津红枫曲艺协会。1951年,他被调到中国戏曲研究所,并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察表演会议的特别晚会上演唱了他的代表作《花木兰》。
谈河北戏曲—永年西调传承现状
艺术齐聚之地,发展河北梆子剧团摇篮盘点
永年西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及其起源
青史留名!历史上河北梆子的表演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