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剧是浙江三大剧种之一,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绍剧中,有13种艺术家角色,被称为十三先生,分为白脸、花脸和丹三堂。那么,它的具体角色划分是什么呢?接下来,让大家一起来绍剧文化去了解吧。
绍剧角色行业分为三档(艺人习称三堂):白脸堂,包括老生、外国人、小生、副末(也称副老生);花脸堂,包括大花脸(也称净、大脸)、二花脸(也称副净或二面)、小花脸(小丑)、四花脸;丹堂,包括正旦、花旦、老旦、作旦(武旦性质)、五旦(宫女男角)。
这十三行又称十三先生,分工细致,职责明确。到民国初年,白脸堂增加了帮小生、外末、六张白脸;花脸堂增加了副大脸和五花脸,合称十八子。各行各业的角色都有自己的特长。
1、生行
叫正生,扮演中青年男子。外国人(外国人)是外国人出生,专门扮演老人;最后是生命的尽头,扮演中老年男子的配角;小生只扮演年轻男子的配角。生活一般都很帅,不涂花脸,所以也叫白脸堂,但也有少数开花脸的戏。生活早期还有外国人、小末等角色,也就是后期剧中的六白脸。
清中叶以后,乱弹皮弹,描写男女爱情婚姻的戏剧增多。小生从次要到主要,正在成为老生的专称。从此,生活基本形成了小生、老生、外国人、副末四行的格局。
但是还是没有文武之分,要求演员文武不挡,打得很好。清末叶以后,绍剧为了生存和发展,演了更多的武术,于是出现了武术学生这个角色,并雇佣了一批翻筋斗的角色,称为武术家或武术家。
2、花脸行
大花脸(净)、二花脸(副)、三花脸(即小花脸、丑)、四花脸等四色花脸的格局很早就形成了。后期由于角色增多,增加了五花脸。大花脸扮演的角色很多,有忠有奸,有正有反,从皇帝的权贵到乞儿龟奴。
如果把抹花脸分为红、黑、白、花四类:红脸多为英勇忠诚的人,黑脸多为憨厚刚毅的人,白脸多为奸刁卑俗的人,花脸(杂色脸)多为凶残邪恶的人,二花脸介于净丑之间,既净丑又文武。
二花脸(副)善于扮演憨厚愚蠢的角色。小花脸(丑)是戏班中地位最高的。它可以代表老郎(戏神)在课堂上执法,接待客人,讨论事务,甚至引导和揭开锅盖。
它的角色,忠奸善恶,男女老少,几乎无所不包,文武不挡。小花脸还演彩旦,比如《碧桃花》中的牢婆,《牡丹记》中的皮氏。四花脸是花脸行的次要角色。比如《水擒庞德》中,大花脸饰关羽,二花脸饰周仓,四花脸饰庞德;《碧桃花》中小花脸饰牢婆,四花脸饰配角牢头。
四花脸在许多戏剧中扮演奴隶、家庭将军、肥皂官员、报纸等。大花脸唱歌大嗓门唱歌,不仅要求洪亮,还要有翻滚的声音。因为声音像滚雷龙龙和巨浪翻腾,所以叫滚喉,也叫水底翻滚。
小花脸用堂喉(真喉),但说白了,常用子喉(假喉)和堂喉结合,有时会突然升高八度,增强幽默感。二花脸靠近大花脸,四花脸靠近小花脸。
3、旦行
早年只有丹(正旦)、贴(又称丹)、丈夫(老旦)、小旦四种颜色,正旦与正生相匹配,成为男女主角;清中叶后,正旦的地位被花旦所取代,与小生相匹配,成为男女主角,而正旦则成为中年女性的配角;后来,由于武术的增,又加了武小旦。
清末以后,丹戏增多,各种剧种增加了三手丹(或三梁丹);让丹行多到七个角色。花旦专门扮演年轻女性,唱功兼备,文武兼备。因为它在很多戏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也叫大梁丹当家丹。
贴旦也被称为丹丹,也扮演年轻女性,通常是花旦的配角,所以有些人被称为二梁丹。但贴旦专家唱歌,花旦更重做,所以贴旦仍然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例如,在《西厢记》中,花旦扮演媒人,而崔莺莺扮演崔莺;正旦主要扮演中年妇女,但也经常扮演次要学生;吴小丹专门扮演丹脚武术,如《店》中的孙二娘、《白蛇传》中的小青等。
老旦专攻老年妇女。因为演武术的时候老旦戏少,老旦经常有其他次要角色,和杂脚一样是龙套的头尾。三梁旦(三手丹)经常扮演一些丫鬟、宫女等角色。
小旦又称拜堂旦,是因为每场戏结束大团圆时,经常头戴红巾充新娘拜堂,多为学徒。
好戏要好器,绍剧音乐器介绍
绍剧三五七唱调,戏曲文化中的梅
绍剧文化解读:绍剧敲头场是什么?
绍剧武功的来源之一:目连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