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的出现最初是基于古代的花鼓戏和香火戏,然后吸收了扬州清曲和民歌的小调。那么,在扬剧的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演变呢?接下来,让大家一起去扬剧文化去了解吧。
扬剧的最早来源,可以追溯到江都的花鼓戏和香火戏。花鼓戏有两个角色,分别是小面(小丑)和包头(小丹)。
演出时,所有演员都下满场,即集体歌舞,然后由小面和包头对唱,称为打对子或踩双。
这种花鼓戏从清朝乾隆时期(1736-1795)就形成了。在民间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它吸收了徽班等剧种的剧目,可以演《探亲家》、《种大麦》、《借妻》、《僧尼下山》、《荡湖船》、《王樵楼磨豆腐》等40多个简单的剧目。
扬州花鼓戏原本是歌舞的对手,只有一小面(丑)和一包头(丹)两个脚色。后来发展成三包四面的群舞,穿插笑话打断。清康熙年间,民间有这样的花鼓表演。
此后,内容不断丰富,开始演《补缸》、《小寡妇上坟》、《双怕老婆》等小戏。,并从徽班吸收了《踩鼓》、《借老婆》、《探亲》等剧目将《僧尼下山》、《活捉》等清曲搬上了舞台。
因为伴奏丝弦,唱功细腻,俗称小开口。苏北香火戏原本是香火(女巫)在农村奖神赛中饰演的戏。剧目来自长篇《神书》,包括《魏征斩龙》、《秦始皇赶山塞海》。
由于锣鼓伴奏,唱腔粗犷,俗称大开口。1957年,乾隆甲辰年(1784)手抄本《张郎休妻》。
1911年,扬州进入上海,改名为伟阳班。著名演员包括程俊、潘喜云等。1919年,小开口在杭州大世界演出,次年进入上海,改名为维扬文戏。著名演员有葛锦华、臧雪梅等。
由于大开口与小开口的语言一致,在20世纪30年代初合并表演,主要是小开口,称为维扬戏,后来称为扬戏。
扬剧文化理解:使用扬剧曲牌
为什么扬剧是最有影响力的地方剧?
扬戏剧特点:集花鼓戏与香火戏于一体
扬剧文化理解:扬剧的角色行为